查看原文
其他

新书︱楼乘震:《铁骨柔情》

巴金故居 2021-02-13

点击上方“巴金故居”可以订阅哦

新书推荐

《铁骨柔情》

——当代文化人素描

作 者:楼乘震

出版社:上海人民出版社

出版年:2017年2月

作者介绍

楼乘震

  浙江杭州人。从小喜爱新闻写作,1968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做工,自学复旦大学新闻专业,后进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主流报刊任编制、记者,从深圳报业集团驻沪办事处兼记者站退休。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、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。巴金研究会会员。

目录

作者后记


  自拙著《古楼观海》出版后,不少朋友鼓励我把所写的新闻作品,尤其是有关文化名人的通讯特写对话汇编出版。如同以前在工厂做工一样,我把文章也视同产品,送出车间后就不予保留,因此早期的文章已很难寻找。感谢有了电脑,有了互联网,把近10多年来的新闻作品基本上找到了。其实,大多是过眼云烟,只有少量作品有留下来的必要。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,也只能是敝帚自珍。

  检阅了一下,仅就我所写的文化人物就有上百位,估估有55万字。承蒙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的厚爱,资助我出版此书。但一是由于文字太多,必须忍痛割爱,要大幅度删改;二是因大多是急就章,加上见报时的种种原因,在成书时必须进行再次核实和修改,尽量少留下遗憾,因此就没我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。加上近两年来,我与疾病成了好友,跑医院、找医生成了新常态,更不便的是左眼也失明,因此使本书的编辑工作进展十分缓慢。好在支持此书出版的我的好友上海人民出版社设长、总编辑王为松,还有编辑曹杨、时润民,没有放弃,也没有催促,而是一再劝我先养好身体为重,令我十分感动又不安。

 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是我多年来的良师益友。无论是在担任中文系主任期间,还是挑起图书馆馆长的重担后,他不仅对我工作全力支持,提供了不少报道线索,还给我提供了许多“充电”“补血”的机会,使我获益匪浅。他知道我有这个打算后,予以热情的鼓励,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仔细审阅了文稿,并作序。真不知要如何感谢陈老师才好。但陈老师的评语又使我忐忑不安,简直无地之容,看来只有把陈老师的评价当作鞭策,不断学习,与时俱进,才能不辜负陈老师的鼓励。

  长期的报社驻外地办事处和记者站的工作,使我成立“放养鸡”而不是“圈养鸡”。在繁重杂碎的报务工作之间,有“找食”的必需和空间。回顾头来看看,收在本书中的文章,几乎全是“找”来的,只有几篇是“命题作文”。如同人们如今喜爱的食材,也许正因为是“野生”的,还受到读者的一点喜欢。这就要感谢深圳报业集团、《深圳商报》的历任领导对我的信任和给我的机会。

 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,有一种传主牵着我的手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翻山越岭爬坡的感觉。我也喜欢写人物传记,让与我同行的朋友们一起受到激励。但因受报刊版面的限制,只能写一些“小传”。正由于“小”,必须挤干水分,尽可能地把传主生命中的精彩华章表现出来。这也许往往会使传主在特殊岁月的遭遇显得突出一些,但这是绕不过去的事实,否则不仅形象干瘪,而且对不起历史。拒绝遗忘,是作为一个从特殊年代走过来的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素质。

  关于本书,要作些说明:一是本书所收文章尽可能的得到了采访对象或家属的审定;二是本书人物以生辰排序,长者为先;三是有的文化名人,我不止一次采访,也写了多篇文章,也是由于篇幅关系,基本上只收一篇,只有个别收入两篇;四是在采写中,尤其是在一些急就章的写作中参考了他人的许多资料和书籍,但无法像写作论文时那样一一列出致谢,只能在此深表歉意!五是使用的照片大多是我自己所摄,也有使用资料照片的都尽量注明来源或拍摄者,若有遗漏,敬请指正,本人定予弥补。

  正如陈老师所说,这些文章的产生与各报刊的编辑的努力分不开。要不是他们提供版面、精心编辑、以漂亮的“面孔”与读者见面,不会吸引读者的眼球,甚至可能这些文章至今还不知在何处?但怕挂一漏万,在此就不一一列名致谢。尤其是《深圳商报》《深圳特区报》《深圳晚报》《晶报》《人民摄影》《中国摄影报》《环球人物》《中国怡居》等报刊的编辑朋友们,我真的很感谢你们!
  最后,还要感谢我高中时代的老同学、书法家陈贤德为本书题写了书名。

楼乘震

丙申立秋于沪上梅山馨苑

故人︱楼乘震:巴金与草婴——捍卫人道主义的战友

故人︱楼乘震:周小燕 首唱“长城谣,中国一定强”

资讯︱“满城多少送花人——新闻记者眼中的巴金”分享会内容精选

新书︱周立民:《满城尽是送花人——新闻记者眼中的巴金》新书后记

品读︱巴金:红的花,白的花,但是我的花圃里没有百合花——《春天里的秋天》节选


 编辑: 忻世超

录入 : 饶悦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